{蜜色影院}-狠狠色综合久久婷婷色天使,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日韩一区二区精品久久高清,无码国产成人午夜在线播放,午夜无码影院在线,91欧美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2014年度影市觀察:掌握互聯網思維的五手絕活

2014年的電影圈,可以說是互聯網全面入侵的一年。內地電影票房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已有十年之久,每年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票房紀錄產生,但只有這一年,電影圈的格局在改變,傳統強勢電影公司在喪失著話語權。博納影業董事長于冬曾經說過,未來的電影公司都要給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打工。

如今中國電影生產的電影周邊產品形式不再單一,例如“老男孩”充電寶和《后會無期》日記

 

第五手絕活:無粉絲不經濟

 

    借著互聯網的東風,一切企業都在忙著轉型。有人說“互聯網企業”這一說法很快就要消失了,因為完全脫離互聯網的企業,也將逐漸被時代淘汰。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在如今這個瞬息萬變的影視行業中,很多原本語義中性的詞匯,都會褒貶色彩上產生微妙的擺動。例如所謂的“粉絲電影”與“粉絲經濟”。

 

粉絲電影VS爛片基因

 

    很多人都說,2011年的那部《孤島驚魂》,單憑楊冪一個電視劇偶像,就以不到500萬的投資創下9000萬的票房,從此“粉絲電影”這一說法開始越來越紅,甚至有人將2011年稱為“粉絲電影元年”,那楊冪恐怕就要堪稱“粉絲電影”的“開國元勛”了。遠的不說說說近的,郭敬明的三部《小時代》累計已有了近13億的驚人票房,巧合的是主演依舊是楊冪,只不過《小時代》的核心偶像已經從演員轉移到了導演身上。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學術活動部主任王旭東就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小時代》和《后會無期》都是一種“漸進的機會主義”,“郭敬明和韓寒有同樣的起點,就是網絡寫手,然后是網絡作家,有了粉絲可以跟隨他,然后又出實體小說,實體小說成了暢銷書,這一路發展,郭敬明、韓寒成為像明星一樣的符號。他們和粉絲間不斷地互動,延伸到兩人各自執導電影,其實都是圍繞著粉絲、用戶而產生的創作行為。”

 

    那么,是不是所有高人氣的明星參與的電影都可以叫做粉絲電影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首先,并不是明星粉絲多電影就一定會賣錢,“粉絲”與“電影”之間絕不是充要條件的關系。例如,同樣是來自于收視率極高的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的票房將近7億,而《我就是我》才不到700萬。正如東方畫面公司的總經理劉晶所言,“如果電影的票房很低,粉絲所占的票房比重會很大;如果是個票房很高的電影,粉絲所占的票房只是滄海一粟。”

 

    但不管票房如何,人們在提及“粉絲電影”一詞時,往往都會直接聯想到“爛片”——就像很多人說起“粉絲”,就會下意識地在前面加一個“腦殘”一樣,認為粉絲電影天生就有一種爛片基因,而粉絲則是一群過于感性化的盲目消費者,甚至還有論調認為,越來越多的爛片賺大錢,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這些粉絲們在擾亂電影市場。

 

粉絲經濟VS互聯網的東風

 

    同樣在2011年前后,小米手機的橫空出世,不但捧紅了雷軍的科技神話,也捧紅了“粉絲經濟”這一熱詞??蛻絷P系管理學家葉開就曾在其出版的《粉絲經濟》一書中提到:對于大部分傳統企業,小米的神話既看不懂,又跟不上,究其原因是不了解粉絲經濟、品牌社群,更無從下手。而傳統企業轉型互聯網的突破口,正是粉絲經濟。根據百度百科給出的解釋,“粉絲經濟”的概念,最早產生于一個互聯網環境——六間房秀場。草根歌手在實時演藝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忠實粉絲,粉絲通常會通過購買鮮花等虛擬禮物來表達對主播的喜愛,這一概念的產生為音樂、影視等娛樂行業指明了客戶所在,區分客戶和用戶,并差異化地對這兩個群體提供服務。

 

    事實上,“粉絲經濟”在流行音樂領域的體現最為典型,在唱片市場還很火熱的時候,歌手們的直接收入來源就是他們的粉絲。很多負責電影制發及營銷的業內大佬,也已經開始紛紛對“粉絲電影”這一概念加以正名。合一影業總裁劉開珞就認為,并不能簡單地因為一部電影中的某個明星粉絲眾多,就將這部電影稱之為“粉絲電影”,“以這個角度來說,電影從來都是‘粉絲經濟’,不然我們不會有明星制,不會有大導演。”早年間梅蘭芳先生的演出高朋滿座,其實靠的也就是粉絲經濟,只不過那會兒的粉絲都喚作票友而已。其實粉絲效應古已有之,西晉時期左思的《三都賦》被爭相抄頌,進而造成“洛陽紙貴”,說的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2014年7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目前已經達到了6.32億,人均周上網時長達25.9小時,也就是說有超過6億的網民平均每天都會花三個多小時在上網。而在2013年,中國全年的觀影人數也才剛剛達到6.13億。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就認為:“這個巨大的用戶資源如果能夠被轉移到電影消費中來,所產生的效果當然是難以估量的。”

 

    樂視影業CEO張昭常常會提起“網生代”這一概念,他認為在這個時代中,觀眾已經成為了“用戶”,“所謂用戶,就是互動的、有數據的觀眾,要用互動的方式問他們,想在哪兒看,怎么看。高級一點就是會員,即需要對其提供特殊服務的用戶。也就是說,會員提出個性化要求,需要被隨時滿足。”可見,粉絲雖然不是互聯網時代才出現的,但卻在互聯網時代被賦予了特殊的特征與力量。

 

吐槽粉絲已過時 產業呼喚新生態

 

    不可否認的是,電影產業的日益互聯網化,為粉絲經濟提供了大量的紅利。例如,郭敬明的微博上有三千多萬的粉絲,在《小時代》的宣傳期內,他充分地利用了這個陣地,所有的物料投放都會在微博上產生巨大的反響,同時他還利用了互聯網的深入互動性,根據粉絲的留言情況來調整下一個預告片或劇照的內容及發布方式,而粉絲與粉絲之間又可以借由新媒體社交平臺形成“互為推銷”的效果,這無疑是一種較之傳統的發通稿、投硬廣更為便捷有效的營銷模式。

 

    此外,互聯網時代的粉絲經濟還使得電影產業在很多環節發生了形態上的變化,碎片化、矩陣化是其顯著特征。例如以往的中國電影能夠生產的電影周邊產品形式單一,銷售渠道也非常狹窄,銷量自然也不高,而如今《老男孩之猛龍過江》可以定制一款充電寶在網上熱賣,《后會無期》也可以單獨從影片拍攝日記的角度出一本書并且照樣暢銷,撇開文本的藝術價值不談,產業模式并不是見仁見智的評論對象,而是實實在在的經濟表現。

 

    誠然,唯票房論并不是一個健康的市場導向,無底線地諂媚粉絲,確實可能會導致電影的整體質量不保,正如婁燁所說的那樣,中國電影市場目前的輝煌,完全是由于電影人們在追趕觀眾的潮流,而不是引領觀眾的潮流。然而,娛樂圈其實從來就是“無粉絲不經濟”,“粉絲電影”的出現至少從某種側面印證了當下中國觀眾的消費實力,“粉絲經濟”則恰恰要求我們充分利用這一實力。電影產業不該故作高冷地敵視粉絲的力量,而是要從內容上著手,為粉絲提供更有質感的產品,如此,才是中國電影市場真正的發展之道。


上一頁12345下一頁